[ 導讀 ]:2017年是大氣污染防治行動的收官之年,《大氣十條》實施成效顯著:全國空氣質量總體改善,重點區域明顯好轉。但大氣污染防治的行動仍在持續,藍天保衛戰將是一場“持久戰役”。
2017年是大氣污染防治行動的收官之年,《大氣十條》實施成效顯著:全國空氣質量總體改善,重點區域明顯好轉。但大氣污染防治的行動仍在持續,藍天保衛戰將是一場“持久戰役”。
郝吉明院士在5月18日的“聚力攻堅,多效協同”打贏藍天保衛戰專家研討會上給出的大氣污染防治建議中提到:優化能源、產業和交通結構。郝院士認為三大結構調整難度大,治理的艱巨性主要是體現在三個方面扭轉的困難,特別是運輸方面,如何創新運輸組織,優化鐵路-公路-水運相結合的運輸結構,建設低碳高效的交通系統。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郝吉明
“《大氣十條》在實施的過程中,政府各個部門的團結前所未有,除了環保部提出的目標和措施外,發改委、能源、交通這些部門在各方面的要求上,提供了非常多的支持。”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大氣環境規劃部副主任雷宇在會上分享了《大氣十條》防治經驗。他認為新時代帶給我們的信息是快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這是經濟換擋的過程,同時也是結構調整的過程,所以大氣污染防治的工作和三大結構的調整是互為影響的過程,現在有條件和全方位的支持來調整能源、產業和交通運輸結構。在大氣污染防治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幾年在結構調整方面的一些成效:全國煤炭消費總量是在持續下降的;全國全面完成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任務;環渤海港口不再接收公路運輸煤炭,改由鐵路運輸。
不同地區在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中的經驗與挑戰有所不同。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石愛軍認為,北京經過五年的治理,能源結構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二氧化碳的消耗量占比已經很低了,生活源的污染防治跟每個人的生活都密切相關,所以接下來的治理難度將會越來越大。而京津冀區域的污染防治還是存在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盡管北京的能源結構、產業結構轉型較好,但是天津、河北承受了污染治理的轉移,這兩地的第二產業仍占比較大,其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可能難度較大。他在交流中指出“空氣質量改善最根本的還是要靠協同,只有把整個區域的污染減下來,環境空氣質量才能改善。”
圓桌討論
三大區域中的珠三角是國家重點區域中大氣污染防治效果最好的,PM2.5連續3年穩定達標。“早關注、早研究、早動手,所以比較早地見到了成效。”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永波在分按到享珠三角區域的防治經驗時談到。根據珠三角的經驗總結,空氣質量的改善減排還是硬道理。在具體減排中首先是注重結構減排,產業轉型升級,能源消費朝向清潔化推進,電動車替代機動車;然后是治理,重點領域的減排、淘汰、升級。張永波認為從挑戰的層面來看,我們藍天保衛戰的著力點是全面深入地推動結構條件,只有從結構本身治理才是治本的策略。
位于京津冀和珠三角之間的長三角其空氣質量水平也處于中間位置,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環境研究所副所長黃成認為末端治理的推進對長三角的改善是很多的。同時在防治過程中除了治理措施之外,完善的法規及管理體系、協作配合良好的政府部門都發揮了很強的作用。長三角在未來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中需要削減能源,充分利用工業散煤;充分地利用好船舶的資源,發展水路運輸。由于區域內的各個地區都有各自的行政職能,因此區域協同則可能是其今后發展的瓶頸。
雷宇認為從長期來看,區域協同需要一個驅動機制,讓每個人或每個地方自己能為自己比較好的空氣質量買單。三大重點區域走過的防治之路不同,在未來也面臨各自的挑戰,但區域協同將在藍天保衛戰中發揮重要作用。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