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9日電(記者姜琳)實現采煤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也是我國特別是西部煤炭開發面臨的重大問題。多位院士和業內專家近日呼吁,進一步加大煤炭綠色開采探索和環境治理創新。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雙明在日前舉行的新時代地質勘查與生態文明論壇上說,“中國在相當長時間內仍然是以煤為主。為煤炭綠色開采提供地質保障是我們面臨的挑戰,也是發展機遇。”
王雙明通過多年對陜西榆神府區煤炭開采研究提出,綠色開采應以煤水地質特征研究為基礎,以保護生態水位為核心,根據不同地質條件分區規劃開采,實現采煤與環保并舉。
中國工程院院士彭蘇萍則以神東煤田為基礎,進行了八年地質勘查和水源地質條件觀測,探索建立系統優化開采模式,找到一個采礦回收率最大和環境破壞最小的方法。
彭蘇萍表示,西部煤炭資源豐富,但生態比較脆弱,煤炭開發一定要和生態保護緊緊結合。
“在開采措施得當的前提下,煤礦對地質環境的影響是短時期的。大自然跟人體一樣,采完之后的松散、雜亂無章在四個月后會慢慢恢復,植物根系也會逐漸修復;九個月后地下水再慢慢滋生。”彭蘇萍說。
作為中國最大的煤炭地質勘查企業,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局長趙平表示,推動傳統地勘工作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針對采煤塌陷區綜合治理這一世界難題,中國煤炭地質總局開發出了新型離層(關鍵層)注漿技術。即在煤礦采煤時,向離層注入粉煤灰等漿料,到地下后其凝固成與泥巖和砂巖硬度相當的石層,支撐地表不塌陷,從而保護自然地質結構。
“我們將通過進一步科技創新,實現新時代地勘行業的突破,為國民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共同服務。”趙平說。(完)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