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一年間,財新一如既往地追蹤和記錄了時代最鮮明的印跡,不僅包括影響當下的重大事件,也包括在長時段中發揮作用的歷史元素。歲末年初,財新編輯精選了各個領域的重點報道,鑒往知來,以饗讀者。]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惠州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財新網 文|記者 黃凱茜 羅國平】臨近2018年收官,中石化集團下屬子公司聯合石化的兩名高管被停職,事出原油套期保值失誤 ,背后透露了國際油價在2018年經歷的史上罕見的急劇調整,業界稱“多數交易員一輩子都沒見過如此市況”。
“口無遮攔”的美國總統特朗普,成為國際油氣行業波動的一大因素,被視為“2018年關鍵交易員”。從2014年油價腰斬延續至今的低行情,是十多年前美國頁巖革命扣下的扳機。無論石油還是天然氣,美國已從凈進口國逆轉(《美國首次成為原油和成品油凈出口國》),必將在更長一段時間內撼動以OPEC和俄羅斯為主導的全球供應體系和貿易流向。另一方面,OPEC內部的分歧從卡塔爾“退群”可窺一斑(《卡塔爾宣布退出OPEC 專注天然氣生產》),OPEC近兩次減產協議都在納入以俄羅斯為主的非OPEC國家的意見才得以作出,這是其“對抗”美國話語權的客觀之選(《“維也納聯盟”再穩石油價格》)。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惠州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中美貿易摩擦、美國對伊朗制裁、卡舒吉事件、俄羅斯與西歐及獨聯體國家關系等地緣政治因素影響,將進一步把2019年的油市推向混沌。11月初美國對8個伊朗石油進口國暫予180天豁免,2019年豁免期結束后,疊加OPEC與俄羅斯新一輪減產協議的影響亦將顯現(《美國重啟制裁 伊朗原油出口何去何從?》)。
在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中國如何在美國、俄羅斯及中東國家之間權衡石油和天然氣進口,是2019年的一大關鍵看點。行業觀點認為,特朗普重視能源出口對扭轉美國對中國貿易赤字的作用,美國向中國擴大油氣出口,是中美貿易問題解決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丹尼爾·耶金:特朗普是美國頭號天然氣推銷員》)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惠州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中國天然氣產業的發展,無法繞開環保治理驅動的大背景(《大氣十條保衛戰:北京的天空是如何變藍的》)。經過2017年冬天的“氣荒”陣痛,政策組合拳推進天然氣產業鏈完善“產供儲銷”體系(《儲氣調峰補歷史欠賬》)。在天然氣供需“緊平衡”背景下,主管部門與油氣企業通過擴大供應、糾偏“煤改氣”與調價來尋找權宜之計(《天然氣“以供定需”怎樣實現》)。天然氣需求的強預期之下,包括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投資、進口管道氣工程推進、海外資源采購、國內資源挖潛等多面并舉,中國“三桶油”的經營策略正在潛流暗變。(《中石油頁巖氣“激進”打井》《中海油與外資油企集體簽約 擬加碼深水勘探開發投資》《中俄能源合作升級 將推進西線、遠東管道天然氣項目》《中石化進口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擬擴產能超3倍》)。
大化工行業的調整和新布局,在2018年明顯加速。民營企業主導的沿海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陸續建成投產(《多家大型煉化項目將上馬 2019年非國營原油進口配額突破2億噸》),已多年沉寂、沒有新建項目的外企,也在密集重資搶灘未來市場(《埃克森美孚擬在粵投建化工廠》,《巴斯夫擬在粵投100億美元建化工基地》,《巴斯夫再擴大在華投資》,《延宕十年 中石油委內瑞拉合資廣東石化項目啟動》)。變局之下,規模較小、布局分散的傳統煉化大省山東,正面臨“轉型還是滅亡”的生死拷問(《山東“茶壺”煉廠水圍城》),并在年底宣布壓減產能、整合上馬若干千萬噸級的煉化一體化項目(《山東地方煉廠轉型“動刀” 目標2025年產能壓減三成》)。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惠州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對國際油氣巨頭而言,2018年中國政府放開加油站投資股比限制的決定,是其爭取和等待多年的利好(《外資加油站股比天花板放開 控股加油站不設限》)。受此提振,在中國設有最多數量合資加油站的BP和殼牌立即向市場釋放部署計劃(《BP五年內在華新設千家加油站 零售端競爭趨白熱》《殼牌發力加油站 2025年前計劃在華新增2000座》)。但在宏觀經濟的預期、中國乘用車銷量首度下滑、新能源汽車替代、成品油銷量達峰等多重影響下,外資加油站的空間有多大?前路并非坦途。
電力方面,2018年最醒目的動作來自國家電網公司高調啟動特高壓電網投資,并宣布部分項目對社會資本開放。對于公共事業資產的行政監管,能否匹配改革進程、特高壓輸電經濟性和投資收益是否具備吸引力,仍是后續討論的重點(《基建補短板提速 特高壓電網將迎建設高峰》《國網特高壓直流欲推混改 特高壓輸電經濟效益存爭議》《中國向外資放開電網控股權》)。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惠州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此外,新電改總體方案出臺兩年來,力度最大的領域售電和增量配網放開的進展和收效不盡如人意。率先“吃螃蟹”的民營售電公司經歷了第一輪洗牌,因現貨市場仍在蹣跚中起步,行政手段對交易電價和電量的調控,尚不能談具有穩定商業模式的“真市場”。(《“供需比”強勢定盤 售電改革越走越窄》更進一步,電力交易中心的中立、透明屬性是決定未來現貨市場有效性的前提(《發改委推電力交易中心股改》),但電網仍占控股地位,短期內的實際改革成效未被市場看好。
光伏行業在2018年遭遇分水嶺。國家和地方政府的補貼下,組件制造到電站投資全產業鏈經歷了十幾年來的爆發式增長,裝機量連年翻番(《光伏狂歡之后》)。行業的“巨嬰癥”實是政策與產業銜接失措的反映,財政補貼難支。2018年5月31日,光伏補貼退坡政策意外來臨(《光伏斷奶》)。政策轉向猶如釜底抽薪,多家企業甚至龍頭企業紛紛著手剝離資產、表態業務轉型,新政后新增裝機斷崖下降(《前10月全國集中式光伏新增裝機同比下降四成》)。
歷來表現另類的光伏企業漢能集團在2018年不斷“掙扎”。上半年,漢能激進招人,上市板塊交出光伏新政后營收利潤陡增的“逆勢業績”(《漢能不肯改》)。進入10月,復牌無望的漢能集團調整方向,宣布500億元私有化以及回歸A股計劃,旋即開啟瘋狂裁員和降薪模式,并推出多款理財產品以期從社會上融資(《漢能薄膜開啟“人才盤點”式減員 “關鍵崗位”仍擴招》)。沒有實際業務營收支撐的漢能,靠自己生造并體內循環的產業鏈還能撐多久?
礦產資源方面,在電動車爆發預期推動下,與電池相關的金屬礦產投資出現一波小高潮,相關民企探尋國內資源潛力的同時,集體出海 “搶礦”,希望卡位上游稀缺資產(《掘金“白色石油”》《天齊鋰業完成收購智利鋰業巨頭SQM股份》《新能源汽車夢想發酵 民企國企剛果淘鈷忙》)。但是電動車補貼政策收緊之后,相關金屬價格和資產價值是否具備可持續性?國際市場價格已在近期反映:機構預測,鈷和鋰的需求將維持供過于求格局(《鈷價跌勢不改 鈷業上市公司全年股價腰斬》《鋰價低谷徘徊 短期供應過剩局面或難改變》)。更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末,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在人民日報發表關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署名文章,對氫能汽車多加著墨,這被行業視為新能源車政策偏好的信號,處于投資風口的氫能汽車能否獲得類似電動車一樣的產業政策扶持?(《“氫汽車”來了嗎?》)
大宗金屬方面,鋁行業2017年的好轉態勢在2018年迅速惡化。一方面,在經濟形勢嚴峻、中美貿易摩擦等因素影響下,供需雙弱,電解鋁價格跌宕下行;與此同時,環保壓力推升上游氧化鋁、炭素、煤炭價格上漲。兩頭夾擊之中,2018年鋁行業利潤大幅下降,共計關停超過320噸電解鋁產能(《前三季鋁業利潤同比下滑45% 虧損企業近八成》)。其中,利用資本和政策支持積極謀變,并在近幾年成功扭轉近200億元虧損的中鋁集團(《中鋁扭虧記》),2018年上半年扣非凈利潤同比下降超八成。也是在這一年,史上最嚴燃煤自備電廠整治方案征求意見稿面世,各地陸續出臺自備電廠價格政策,企業制造成本或面臨較大變化(《山東自備電廠價格新政出臺 中國宏橋三日跌23%》)。去掉違規產能、規范自備電廠之后,鋁行業還有什么招?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惠州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與鋁行業不同,鋼鐵行業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極大受益者。2018年前三個季度,中鋼協會員鋼鐵企業實現利潤2299.63億元(《鋼鐵業前三季利潤大增八成 經濟下行壓力猶存》)。然而11月份采暖季之后,京津冀地區環保限產措施更加靈活,鋼鐵行業未出現大范圍限產(《藍天保衛戰告別“一刀切”》),鋼材價格隨之急速下跌,一個月幾乎跌去前10個月的所有漲幅,持續三年上漲態勢的鋼鐵市場或迎來拐點。在不少專家看來,鋼鐵行業集中度太低、布局分布不合理是鋼市易變的主要原因。
這一年,多支市場化基金進入鋼鐵市場,其中四源合基金參與重慶鋼鐵破產重整(《重鋼重組記》)。與此同時,中國最大的鋼鐵企業寶武集團也在繼續重組步伐,擬進一步擴大規模。落后產能去掉之后,鋼鐵行業怎么走?
能源央企高層人事調動在2018年下半年尤為密集,且有打破慣常定式的新安排。譬如國家能源局局長一職首次迎來能源企業出身的局長。“突然”履新中石油集團的張偉,不僅是能源央企集團中最年輕的總經理,更是第一個打破非“三桶油”體系流動的“空降”總經理。(《能源央企人事密集調整 中海油華電等多家高層變動》《章建華履新國家能源局局長》《中化集團總裁張偉空降中石油集團總經理》《戴厚良升任中石化集團董事長》《中核集團董事長王壽君退役 總經理余劍鋒接棒》《國家電網董事長舒印彪調任華能集團》《寇偉正式擔任國家電網董事長 陳飛虎任大唐集團董事長》《辛保安任國家電網總經理》《陳德榮升任寶武集團董事長》)。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惠州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經過一波集中調整后,包括中石化集團、中化集團、華能集團、大唐集團、華電集團等多家能源央企的總經理一職仍空缺,2019年的人事補位是行業焦點。業界還猜想,人事風云變幻之中是否暗含央企進一步重組整合。
能源企業債務問題在2018年密集曝“雷”。2018年3月,財新獨家報道中國華信董事局主席葉簡明被查消息(《中國華信葉簡明被查 復雜政商關系網起底》),隨后,華信與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91億美元股權交易終止,海外資產陸續被央企接盤,其上市公司華信國際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并面臨退市風險、百億元債券陸續逾期……這個快速膨脹起來的國內最大民營能源公司,在以更快的速度縮水。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惠州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與華信操作手法類似的廣東振戎,其董事長熊韶輝的出境申請在2018年9月被拒(《廣東振戎黑洞》)。廣東振戎早在2014年7月底資金鏈斷裂,停止償還銀行利息,2017年被國家審計署發現存在巨額債務及虛構貿易背景套現等問題(《廣東振戎中國華信殊途同歸 做大假象破滅》)。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惠州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2018年收官之時,行業機構對永泰能源債務問題也終有定性(《永泰能源被交易商協會嚴重警告處分 暫停發債一年》),這家負債近800億元的“債市網紅”,曾“試探性違約”,并對債券持有人提不同債務重組方案,賴賬思路超出市場想象。司法部門對寶塔石化的調查結果也令業界震驚(《涉嫌票據詐騙罪 寶塔石化董事長孫珩超被逮捕》),這家“票據圈網紅”未結清票據金額上百億元,波及數萬筆票據持有人(《寶塔財務公司未兌付票據175億元 寧夏政府已入駐處理》)。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惠州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