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一場任務艱巨的世紀大考,離不開強有力的科技支撐,需要廣大科技工作者迎難而上、銳意創新。
在前不久舉行的領導人氣候峰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重申,中國將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基于推動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和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光榮使命。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惠州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要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同時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任務異常艱巨、挑戰非常巨大。一方面,歐、美等發達國家從碳達峰到碳中和,有50—70年的過渡期,而中國只有30年。要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實現碳中和,我們的減排力度更大,任務也更為艱巨;另一方面,不同于大多數發達國家已進入后工業化時期,我國仍處于工業化階段,低碳發展轉型還面臨諸多挑戰。比如,制造業在國際產業價值鏈中仍處于中低端,產品能耗物耗高,增加值率比較低,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任務艱巨;煤炭消費占比仍超過50%,單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結構優化任務艱巨;單位GDP的能耗仍然較高,建立綠色低碳的經濟體系任務艱巨。因此,要完成這場世紀大考,離不開強有力的科技支撐,需要廣大科技工作者迎難而上、銳意創新。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惠州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涉及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的深刻變革,要想在這場前所未有的變革中有所作為,科研人員必須告別跟隨式創新,充分樹立科技自信,勇于開疆拓土,力爭在新理論、新發現、新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為碳達峰、碳中和貢獻中國智慧。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既需要材料、能源和工藝等方面的更新迭代,也要工業、農業、交通、建筑等領域挖潛提效。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摒棄論文導向、增強問題意識,主動深入生產、生活一線,把自己的攻關課題與實際的減排難題有效對接,拿出用得上、靠得住、既經濟又見效的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方案,為碳達峰、碳中和作出真貢獻。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惠州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需要國際科技界共同努力。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樹立國際視野,在大力自主創新的同時緊盯國際科技前沿,與所有愿意合作的國際同行攜手努力,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在交流合作中實現互利共贏。
恩格斯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對于科技人員來說,大規模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應對氣候變化,既是前所未有的科技挑戰,也是千載難逢的創新舞臺。據了解,科技部門正在加快制定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技術路線圖,全面推進研發攻關。相信在這場世紀大考中,中國的科技工作者必將砥礪前行、再攀高峰,為我國如期實現碳減排目標,與國際社會一起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作出應有的新貢獻。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惠州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