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碳達峰、碳中和的發展路徑上是創新的,這個創新是前無古人的。”
6月11日,由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主辦的第十二屆“綠色發展·低碳生活”主旨論壇在京舉辦。論壇以“‘碳’路新征程”為主題,政產學研各界嘉賓圍繞“3060目標”,共商“碳”路新局。
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在論壇上探討了中國在“雙碳”目標下的發展路徑創新視角,并描繪了未來經濟的新增長邏輯。他認為,碳資產是未來40年經濟發展的新推動力。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惠州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30·60”雙碳目標已經邁開步伐,從達峰到中和的30年時間遠遠短于發達國家,這將給中國帶來挑戰。然而這也意味著,中國在發展路徑上也具備創新性。鄒驥認為,中國的創新路徑在于:以較低的峰值水平和人均收入及較短的平臺期達峰;以較短的時間或較快的速度(較快的結構轉換速度和技術創新周期)達到碳中和。
在鄒驥看來,相對于發達國家,中國實現“雙碳”目標背后,有很多優勢所在:體制優勢、完備的基礎設施、龐大的市場規模、技術產業化能力,以及全球化的投資、貿易和技術轉移的溢出效應等因素使得中國擁有巨大的潛力去實現目標。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惠州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那么,目前中國的碳排放到了一個什么程度?鄒驥通過梳理各省市、區域的人均GDP與碳排放的數據對比并得出結論。他認為,中國有80%的省市排放總量已經或者即將進入達峰的狀態。“我國的情況非常復雜、非常不平均、不平衡。根據庫茨涅茲曲線的規律,我國大概有13個省市已經進入了達峰狀態,還有10個省市進入平臺期,但還有20%左右的區域排放量還在漲,還需要時間去達峰。”
在他看來,今天的中國正經歷一個深刻的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已經越來越不靠重化工業。雖然它目前的水平是很高的,但像前10年那樣往上爬坡的可能性不大。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惠州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國民財富結構也將會發生變化。鄒驥表示:“如果前40年靠房地產、汽車、鋼鐵、彩電、冰箱來支撐經濟的增長,后40年實際上我們開創了一個新的需求和增長領域,碳資產或自然資本會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新推動力。”
那么,如何刺激新需求,讓這個領域發揮經濟的最大效應?鄒驥描繪了一個新增長邏輯:通過提出嚴格減控排目標來劃定碳資產邊界;向市場主體有償分配碳資產產權;培育碳定價市場機制,對于大的排放源發展碳市場、交易碳資產產權、發展碳金融、發現碳價格,對于量大面廣的小排放源適用碳稅制度,由此最終刺激市場主體進行低碳投資和低碳技術創新。
此外,隨著”雙碳“目標的實施,鄒驥認為,中國的能源產業會發生變化,將改變整個能源版圖,煤炭會轉型,市場迭代加快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技術學習曲線下降速度,還有低碳城鎮化等。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惠州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另外,傳統高載能制造業與數字化融合,來提高能效和非碳工藝轉型也是未來的趨勢,前景廣闊。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惠州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