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消費品領域的投資熱潮涌動,“墨茉點心局”創立一年,估值就已達到20億元,單店估值超1億元。線下咖啡連鎖Manner僅用5個月估值翻倍,達到了20億美元。同期,還有估值高漲至60億元的和府撈面,30億元的“遇見小面”,以及9億元的陳香貴……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惠州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但上半年還風光無限的消費品領域,最近正在悄悄遇冷,甚至有越來越多的投資人開始“逃離”消費品領域,換道而行。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外部經濟形勢撲朔迷離。加之,近兩年沒有出現能將豬吹上天的風口行業,而且僅靠商業模式就能立足的時代已然不再。但可以預測的是,碳中和將更多帶來供給側創新方面的巨大機會。同時,原本薄利的公司,加上碳指標費用,可能就不盈利了。而有三種類型的企業,將如魚得水。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惠州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有危有機:原本薄利,未來可能就不盈利
有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國消費市場投資事件數量達到了170起,第二季度為171起。為何在商業風口之上,涌現了如此多的消費品?科特勒咨詢集團(KMG)中國區管理合伙人、《增長結構》作者王賽表示:這是互聯網行業紅利已然不在的副產物。
“過去二十年,互聯網公司享受了行業紅利,但這份紅利在近幾年逐步消散,行業爆發性和發展速度與前幾年相比都大大降低。”王賽表示,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再到AI(人工智能),能占有行業紅利的新興產業已經越來越少了,這也是資本把注意力投向消費品領域的核心原因之一。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惠州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但同時,“消費品的特點是高周轉,依賴現金流,卻沒辦法形成像互聯網公司一樣的指數級增長,同時無法形成所謂的贏家通吃效應。” 所以,消費品賽道漸冷。
與此同時,可以預見,“碳中和”行業蘊含著巨大機會。
2021年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提出,我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同時,會議明確提出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惠州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在碳達峰、碳中和的剛性要求之下,蘊含著巨大機會。而且,和以前的互聯網思維完全不一樣。
“在數字化進程中,往往是基礎設施建好之后,才有大量的面對C端的互聯網公司誕生,比如,百度、阿里等都是這個模式。互聯網公司是在和C端用戶進行連接的過程中,形成‘馬太效應’,實現指數級增長。”王賽表示,但是碳中和行業不同,這是基于政策導向的行業,發展思路從根本上發生了變化。“從阿里、騰訊、美團的反壟斷事件可以看出,未來好公司的評估模式會越來越向社會效應靠攏。這就是歐美市場開始關注并尋找ESG即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nvironment、Social Responsibility、Corporate Governance))項目的原因。未來的好公司,一定是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融合的公司。好公司除了掙錢之外,還要值錢。”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惠州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怎么樣才值錢?王賽認為,值錢中有個很重要的指標就是創造卓越的社會效應,有ESG的成分。“以前大家會把環保當成一種社會責任,但現在完全可以體現在股票中,體現在市值中。”
從前公司有三張報表:現金流量表、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但是未來一定會有第四張表——碳資產表。“制造行業的企業可能一年盈利2000萬,但是一旦交碳排放的費用,公司就虧損了,這會導致供給側發生巨大的變化。未來衡量公司價值的標準也會發生很大變化,環保會成為衡量公司價值的新興維度,環境保護將變成企業的剛需。以前公司有客戶價值、財務價值、公司價值,但是未來公司的社會價值,尤其是以碳為核心要素的社會價值,會變成公司估值中一個很重要的要素。”王賽談道。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惠州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中國石化前董事長傅成玉說過,我們國家今天面臨的碳中和最大的挑戰是什么?答案是:能源結構不轉型不行,但是轉型之后對經濟增長又帶來一定的風險。
中國大部分的制造行業,對排碳有剛性需求,所以碳達峰、碳中和指標對我國工業體系的壓力和挑戰可想而知。原本薄利的公司,加上碳指標費用,可能就不盈利了。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惠州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利潤和環保怎么融合?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怎么共贏?能回答好這個問題的公司,才是未來真正的好公司。
碳中和的商業模型:未來怎樣賺錢?
在碳達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未來會有三種類型的企業活躍在市場中: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惠州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第一,傳統新能源公司。比如光伏、新能源汽車,這類本身就身處新能源領域的公司,在碳中和概念提出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現在只是換到了碳中和這個新賽道中。但王賽表示:“這些行業并不是沒有污染,只是把污染轉移到產業鏈的其他環節,嚴格來說其實算不上減碳。”
第二,技術平臺型公司。“像碳交易公司、碳足跡追蹤公司,這類公司會形成新興行業。未來對碳的度量,會和現在互聯網度量每一個人的數據一模一樣。”未來會有一批公司,以技術路徑或者平臺路徑切進減碳這個大市場中。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惠州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第三,將減碳與價值鏈融合的公司。“這類公司的商業模式仍舊以交易為核心,但將碳中和與商業模式融合,不僅能賺錢,同時還能‘降碳’。”王賽舉例道,中船重工最近設立“深海戍邊”項目。他們的船只需要在海上執行任務巡航,于是在出海之前,建一個深海倉將魚苗放進去。三個月后,任務結束返回時,黃魚已經成熟,可以低價供應到市場。在這個過程中,并沒有額外消耗能源,但魚的供應增加了。而且,消費者的盤子是定量的,魚肉多了,牛肉、羊肉、豬肉的消耗相對就會減少——而養殖牛羊是高排碳的。
碳中和公司的商業模型中,最核心的要素是多贏。即用新的增長模式,將以前的經濟模式和現在的環保要求融合起來,使公司既能夠掙錢,又能夠值錢。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惠州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在張家港地區有大量的烘干窯,將遠洋運輸過來的原木烘干再銷售。但烘干窯占地面積大、能耗和排碳量高、污染大,幾年前國家就不批準建設烘干窯了。所以,現在海外進口的木材需要烘干后,才能運到張家港。但在海外建烘干窯管理成本太高,于是有一家科技公司,研發出一項技術,利用輪船的尾氣余熱,在航行過程中將木材烘干,將國際海運中大量閑置的時間、空間、能源進行利用,并在價值鏈上大量降低碳排放,這就是“時、空、碳、能”。
在國際市場中,每一立方米木材烘干的費用是100美金。一艘載重2.5萬方的船,一年跑4趟,凈收入就可以增加7000萬人民幣。遠洋輪船在行駛過程中,有超過60%的動力能耗是白白浪費的,通過利用這些原本被浪費的動能,可以直接產生經濟效益。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惠州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而且,傳統烘干窯在烘干木頭時,產生的木酸因為難以收集,會直接排走,對土地腐蝕嚴重。但通過在船艙中增加收集設備,就可以在烘干的過程中將木酸收集起來,每噸木酸可以助力改良一畝鹽堿地。
這就是新型碳中和的商業模型。碳中和改變的是什么——在供給側,將經濟增長模式與碳中和融合起來。王賽認為,“這是新型企業未來的大趨勢,要變成ESG公司,必須將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統一。”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惠州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2020年,特斯拉凈利潤為7.21億美元,而碳積分的交易收入就達到15億美元,可謂是憑一己之力扭轉了虧損的局勢。而在過去五年,特斯拉靠賣碳積分賺了超過33億美元,撐起了特斯拉營收的半邊天。在碳中和背景之下,中國的“特斯拉”們,也將獲得自己的新機會。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惠州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