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林)中國社會企業與影響力投資論壇2021創享盛典近日在線上舉行。許多企業家在這場線上論壇上表示,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投入的資金預計將超過百萬億元,其中孕育著大量技術創新、創業和投資機會,企業可以從中尋找屬于機遇。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廣東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這場線上論壇以“綠色復蘇 共創共享”為主題,來自學術界、企業界、投資界、公益界的國內外嘉賓參與。論壇第七屆輪值主席、老牛基金會理事長雷永勝指出,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取向已不再適應時代需求,商業和資本的價值亟需重新定義,企業和投資機構要肩負起社會和環境責任,這不僅僅關乎個人和機構的品牌與聲譽,還關系著全人類的生存空間。
聯合國項目事務署可持續基礎設施投資與創新司司長李楠指出,《格拉斯哥氣候公約》的長期承諾和130萬億金融資本讓全球振奮,但如何轉變為實際投資策略和資產配置是當下難點。資本如何流動到最需要幫助的發展中國家,實現其能源轉型,將決定全球氣候行動的成敗,而中國原創性、獨特性的探索將帶給全球治理有益的啟示。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廣東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近年來,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理念逐漸成為企業與投資界的新趨勢,環境問題不再只是政府和公益機構要解決的問題,企業也是應對氣候變化不可或缺的主力軍。對此,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周浩表示,投資行業在“融投管退”等各環節都提出了ESG方面的要求,并把它作為一個重要指標,企業也把ESG作為核心競爭力的一部分,以此考量并建設自己的能力,這樣才能持續為股東和投資人帶來最大的回報和價值。
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會長孫莉莉提出,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綠色復蘇政策和行動的推動下,世界必將迎來一場綠色低碳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對企業而言,如何抓住氣候目標帶來的科技創新和產業機遇,打造新的增長點,將是艱巨的挑戰。中華環保聯合會綠色循環普惠專委會碳減排標準工作組組長、綠普惠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碳交易總監顏磊強調了互聯網在減碳方面的作用。他認為,通過互聯網方式可以帶動并激勵大眾去實現個人減排,也能幫助企業通過這樣的公益活動,實現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廣東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