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全球變暖已經是全球語境下最熱門的議題。近日,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通過觀察近6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陸地和海洋環境吸收碳的效率提高了。這項研究被總結成題為《凈碳吸收與化石燃料排放的增加保持同步》的論文,發表于科研期刊《自然》。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廣東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由于人們焚燒石油、煤炭等化學燃料,并且焚燒、砍伐森林,大量二氧化碳氣體產生。這些溫室氣體能吸收大量紅外線,導致了地球溫度上升,形成溫室效應。全球變暖會導致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后果,不僅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還會影響人類健康,甚至威脅人類的生存。
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了節能減排的重要性。人們用植樹造林、減少能源使用的方法盡量抵消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力求實現碳排放等于碳吸收的碳中和目標。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廣東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其實,在碳元素不斷循環的過程中,二氧化碳的主要吸收者是陸地、海洋等環境。人們用“碳匯”一詞來表示環境吸收與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并將碳匯分為森林、草地、耕地、土壤、海洋等幾種類型。
在現階段,預測未來氣候變化的一個關鍵問題是,這些碳匯是否與人類不斷增長的大氣足跡保持一致,或者它們是否已經飽和,加速了氣候變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個來自荷蘭與美國的國際科研團隊對自然環境的碳匯進行了研究。由于很大的空間和時間變異,人們很難直接監測碳匯效率,因此團隊通過監測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的方式來推導碳匯,濃度越低,證明碳匯效率越高。
在研究過程中,團隊首先發現,大約一半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仍留存在大氣中。但由于缺少以往森林砍伐產生的碳排放量數據,他們無從了解如今二氧化碳在空氣中的濃度相較以前是否發生了變化。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廣東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于是,研究人員運用了間接的方法來記錄近60年砍伐森林的碳排放量。因為人們經常在砍伐過程中焚燒樹林,林火產生的煙霧會降低能見度,所以森林內能見度的高低與碳排放量密切相關。他們找到了氣象站定期測量的能見度數據,其中包括兩個重點地區的數據集:亞馬遜和印度尼西亞雨林。通過估算,研究團隊整理出了1959-2019年人為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接下來,研究團隊發現,森林砍伐的排放量從1959年至80年代的相對低水平上升到90年代末以來的穩定水平。這意味著20世紀80年代之前,化石燃料燃燒和土地利用變化造成的總人為排放比之前認為的要低,因此,這段時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比通常假設的要高。研究人員還發現,近年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呈現出降低的趨勢。這一趨勢表明,與以往相比,現在的陸地與海洋環境吸收了更多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廣東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研究使用了一種新的方法來探究土地利用情況的變化,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碳排放數據集,對人們理解碳循環的工作有重要意義。研究團隊提到,碳匯效率降低導致的氣候變化加速尚未在全球范圍內發生。但他們也認為,未來有可能出現環境碳匯效率降低的情況。也就是說,碳預算的具體情況還取決于未來排放和碳匯動態的發展。因此,研究人員呼吁人們繼續重視節能減排,爭取實現巴黎氣候協議設定的目標。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廣東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