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碳交易?
碳交易: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從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簡稱碳交易。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通過艱難談判,于1992年5月9日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過了《公約》的第一個附加協議,即《京都議定書》(簡稱《議定書》)。《議定書》把市場機制作為解決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減排問題的新路徑,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從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簡稱碳交易。
碳交易基本原理:合同的一方通過支付另一方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額,買方可以將購得的減排額用于減緩溫室效應從而實現其減排的目標。
為何叫“碳交易”?
在6種被要求排減的溫室氣體(如下圖所示)中,二氧化碳(CO2)為最大宗,所以這種交易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為計算單位,所以通稱為“碳交易”。其交易市場稱為碳市場(Carbon Market)。
截至2015年底,全球的碳交易市場可分為三類:
跨國區域型:如歐盟碳排放交易市場(EU-ETS),是建立最早、規模最大、運行時間最長的碳排放交易市場;
國家型:如新西蘭碳排放交易市場(2008年啟動)、瑞士碳排放交易市場(2013年啟動);
小區域型(一國內):如美國的加州、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中國的7個試點省市(北京、上海、天津、深圳、重慶、廣東、湖北)碳排放交易市場。
誰交易?如何交易?
交易標的:分為碳配額、碳信用兩類。一類是碳配額,即分配給控排企業的初始碳排放額度;另一類是碳信用,即,減排項目企業(包含新能源發電等)其主業生產過程產生了能量、但不產生碳排放,這個量可以單獨核算并抵消控排企業的碳排放量,稱之為碳信用,具體類型包括CDM機制下的核證減排量CERs、JI機制下的ERUs、以及我國自愿減排機制下的核證減排量(CCERs),等等。國際上配額、碳信用的交易量均較大,我國7個交易試點的主要交易對象是配額,CCER也有零散交易。
交易主體:控排企業、減排項目企業、金融機構等。1)控排企業獲取當年的配額后,若實際產生的碳排放量小于配額量,則多余的配額可以出售給其他控排企業;2)減排項目企業即碳信用的出售方,可以將核算、認證后的碳信用賣給控排企業;3)金融機構等,可參與期貨等衍生品的買賣,利用價格的波動賺取投資收益。
交易過程:1)在試點區域,控排企業的碳排放配額為政府免費發放,配額量根據企業歷史的排放量確定,未來每年發放的量逐步降低,以達到減排約束效果;2)控排企業的實際碳排放量需要雇傭獨立第三方的機構進行碳盤查;3)多余的碳配額在各個交易所匹配交易。我國的7個試點交易所,目前暫不可跨區域交易碳配額。
國內碳市場:年交易規模不到10億元,遠期空間600~4000億元
我國7個碳排放交易試點,對應7個現貨交易所,分別于2013~14年間先后啟動,主要以配額的現貨交易為主。
目前7個試點城市控排覆蓋的碳排放量約10億噸/年。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氣候司國內政策和履約處處長蔣兆理的公開發言,若全國碳交易市場成立,碳市場覆蓋的排放量可能涉及30至40億噸,僅考慮現貨,交易額預計達12~80億元;如果進一步考慮期貨,交易額將大幅增加,達600億~4,000億元。
中國碳行業狀況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雖然沒有減排約束,但中國被許多國家看作是最具潛力的減排市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統計顯示,截止到2008年,中國提供的二氧化碳減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場的1/3左右,預計到2012年,中國將占聯合國發放全部排放指標的41%。
面對氣候變化的機遇與挑戰, 中國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政策和切實的行動, 其中包括于 2017年啟動全國性碳交易體系。
盡管我國早在2009年就已主動提出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但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規定,至少在2020年以前,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不承擔有法律約束力的溫室氣體絕對總量的減排。而且,我國尚不具備在全國范圍內推進配額交易的條件,在全球減排的總趨勢下,從履行承諾和控制國內減排角度,我國可以在部分省(市)進行配額碳交易的試點,明確相關行業或企業減排控制指標,但短期內建立與完善自愿碳交易市場仍然是推進國內碳交易市場建設的重點。
“十二五”規劃提出了到2015年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的目標,并強調要更多發揮市場機制對實現減排目標的作用。通過建立自愿碳交易市場,鼓勵企業自愿參與碳減排交易,不僅可以培育與提升企業及個人減排的社會責任意識,而且可以激勵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從而有助于我國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
我國碳交易市場的發展狀況
隨著中國經濟總量的持續增長,能源消費量不斷攀升。根據國際環保組織“全球碳計劃”公布的2013年全球碳排放量數據,中國的人均碳排放量首次超越歐盟,引人關注。2014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接近355億噸,中國排放量高達97.6億噸,位居世界第一。
如何應對與日俱增的減排壓力,緩解日益嚴峻的減排形勢,成為社會各界日益關注的問題。中國政府的碳約束目標是: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2016年4月22日,中國簽署《巴黎協定》,承諾將積極做好國內的溫室氣體減排工作,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展現了全球氣候治理大國的巨大決心與責任擔當。
為推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國政府采取多項措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中國碳市場的建設,是由7個試點開始起步的。2011年年底,國務院印發了《“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提出“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要求。2011年10月,國家發改委為落實“十二五”規劃關于逐步建立國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要求,同意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湖北省、廣東省及深圳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2014年,7個試點已經全部啟動上線交易,根據國家發改委提供的統計數據,共納入排放企業和單位1900多家,分配的碳排放配額總量合計約12億噸。國家發改委所選擇的試點省市從東部沿海地區到中部地區,覆蓋國土面積48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2.62億,GDP合計15.5萬億元,能源消費8.87億噸標準煤,試點單位的選擇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幾年時間內,7個碳交易試點完成了數據摸底、規則制定、企業教育、交易啟動、履約清繳、抵消機制使用等全過程,并各自嘗試了不同的政策思路和分配方法。截至2015年年底,7個試點碳市場累計成交量近8000萬噸,累計成交金額突破25億元人民幣。
2015年我國碳交易市場情況
市場規模擴大。這既包括試點交易市場的增加,也有整體交易量和交易額的明顯增長。2015年的中國碳市,迎來湖北和重慶兩個市場的首次交易履約,使得覆蓋的試點企業比上年增加約400個。
2016年1月11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切實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重點工作的通知》(發改辦氣候[2016]57號,以下簡稱《通知》),旨在協同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確保2017年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實施碳排放權交易制度。
我國碳交易市場發展預測
國家和各地的政策將密集出臺,為全國碳市場啟動做好政策層面的保障。走向全國市場,面臨立法保障、技術方法選用、歷史數據處理、配額分配、核查管理和企業參與等極大挑戰,每一方面都需要有明確的政策指引細則,才能保證碳市場平穩過渡至2017年全國市場按計劃啟動。
碳市場的金融創新已吸引了銀行、保險、券商、基金公司的關注,投資機構的加入將會使碳市場更具活力。
下面補充碳知識大全
什么是碳稅?
碳稅(Carbon Tax):是指針對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稅。它以環境保護為目的,希望通過削減二氧化碳排放來減緩全球變暖。
什么是碳標簽?
碳標簽(Carbon Labelling):是為了緩解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es,GHG)排放,推廣低碳排放技術,把商品在生產過程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產品標簽上用量化的指數標示出來,以標簽的形式告知消費者產品的碳信息。
什么是碳金融?
碳金融:是指由《京都議定書》而興起的低碳經濟投融資活動,或稱碳融資和碳物質的買賣。即服務于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等技術和項目的直接投融資、碳權交易和銀行貸款等金融活動。
什么是碳匯?
碳匯(Carbon Sink):一般是指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機制。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說是森林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
什么是碳中和?
碳中和(Carbon Neutral):是通過計算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然后透過植樹等方式把這些排放量吸收掉,以達到環保的目的。
什么是碳足跡?
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是指企業機構、活動、產品或個人通過交通運輸、食品生產和消費以及各類生產過程等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的集合。
什么是碳盤查?
碳盤查:以政府、企業等為單位計算其在社會和生產活動中各環節直接或者間接排放的溫室氣體,稱作碳盤查,也可稱作編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
什么是碳期權?
碳期權:所謂碳排放權期貨,是指通過產權界定將溫室氣體排放權變為商品,并進行市場化定價買賣。現已成為歐美等國實現低成本減排的市場化手段之一。
什么是碳期貨?
碳期貨:碳期貨是二氧化碳進行買賣,買賣碳期貨的場所叫做碳期貨市場。投資者可以對碳期貨進行投資或投機。
什么是碳計量?
碳計量,即碳排放量計量。 碳計量或碳排放量計量,即計算碳排放量,也可稱作碳盤查和編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
什么是節能減排?
節能減排有廣義和狹義定義之分,廣義而言,節能減排是指節約物質資源和能量資源,減少廢棄物和環境有害物(包括三廢和噪聲等)排放;狹義而言,節能減排是指節約能源和減少環境有害物排放。
什么是碳信用?
碳信用(carbon credit):又稱碳權,指在經過聯合國或聯合國認可的減排組織認證的條件下,國家或企業以增加能源使用效率、減少污染或減少開發等方式減少碳排放,因此得到可以進入碳交易市場的碳排放計量單位。
“碳交易”的交易機制有哪些?
碳交易機制主要有: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聯合履行(Joint Implementation,JI)、排放交易(Emissions Trade,ET)三種。
什么是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
清潔發展機制(CDM):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COP3(京都會議)通過的附件I締約方在境外實現部分減排承諾的一種履約機制。
其目的是協助未列入附件I的締約方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有益于《公約》的最終目標,并協助附件I所列締約方實現遵守第三條規定的其量化的限制和減少排放的承諾。 CDM的核心是允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進行項目級的減排量抵銷額的轉讓與獲得。
清潔發展機制(CDM)是為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而建立的一種新型合作機制,即由發達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在發展中國家境內實施溫室氣體減排項目,目的是協助發展中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也協助發達國家實現《京都議定書》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承諾。
什么是核證減排量(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CERs)?
核證減排量(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CERs:是指從一個被批準的CDM項目中得到的,經過對一噸碳的收集、測量、認證(由一個通過〈京都議定書〉批準的第三方機構進行)所得到的減排指標。
是CDM 項目下允許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聯合開展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核證減排量。這些項目產生的減排數額可以被發達國家作為履行他們所承諾的限排或減排量。
什么是自愿減排量(Voluntary Emission Reductions, VERs)?
自愿減排量(Voluntary Emission Reductions)VERs:是指經過聯合國指定的第三方認證機構核證的溫室氣體減排量,是自愿減排市場交易的碳信用額。
項目開發是清潔發展機制(CDM)體系之外的減排類型。為那些不能通過CDM獲得資金的項目或者已經通過CDM認證但是在注冊之前已經產生減排量的項目提供另外的融資渠道。
VERs市場是近一兩年新興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VERs項目按照聯合國制定的CDM項目方法學來開發和實施,VERs碳匯市場遵守《京都議定書》建立相應的CERs碳匯市場規則。
什么是核證自愿減排量(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CCER)?
CCER:根據《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發改氣候〔2012〕1668號,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于2012年6月13日印發),參與自愿減排的減排量需經國家主管部門在國家自愿減排交易登記簿進行登記備案,經備案的減排量稱為“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自愿減排項目減排量經備案后,在國家登記簿登記并在經備案的交易機構內交易。
碳權,已逐步放開試點進入金融市場,現已開放天津碳權交易所,類似股票,證券一樣將會爆發中國龐大的碳交易,新的一個萬億市場!為節能減排,用金融手段進行規制!保護地球,從我做起,植樹造林,綠化環境!為我們的下一代留下青山綠水,碧水藍天。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