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啟動上線交易至今,全國碳市場運行即將滿一周年。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7月13日收盤,全國碳市場累計成交量約1.94億噸,累計成交額約84.9億元,已經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廣東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全國碳市場啟動以來,運行平穩有序,交易價格穩中有升,效果彰顯,促進了溫室氣體減排和綠色低碳轉型,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7月13日收盤,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累計成交量約1.94億噸,累計成交額84.9億元。其中,第一履約期基本達到預期,履約完成率為99.5%。截至2021年12月底,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年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約45億噸二氧化碳,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79億噸,累計成交額76.61億元。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廣東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以來,收盤價最低41元/噸,最高達到62元/噸。碳價從48元/噸起步,2021年度最后一個交易日收盤價為54.22元/噸,較7月16日首日開盤價上漲13%。截至7月13日收盤價59.1元/噸,較首日開盤價上漲23.1%。
“碳市場運行以來,從制度規則、基礎設施等方面基本達到了預期,作用正在逐步顯現!睙o錫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吳琦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作為一種實現碳減排目標的市場化手段,碳市場順利啟動和運行促進了碳排放的隱性成本顯性化、外部成本內部化,優化碳排放的空間和時間資源。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廣東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吳琦表示,碳市場作為資本市場的組成部分,將技術和資本引入綠色低碳領域,促進先進節能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并與圍繞碳排放權交易、碳減排項目交易以及各種衍生品交易開展的碳金融相結合。此外,全國碳市場的抵消機制,有利于促進林業碳匯和新能源發展。很多林業和新能源項目在中西部地區,通過林業碳匯和新能源項目獲得收益,在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同時,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全國碳市場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目前碳排放交易制度體系已初步形成,交易規模逐漸擴大,但依然存在諸多問題與不足。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廣東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在吳琦看來,全國碳市場需要在三方面進行完善。一是涉及領域和市場主體有待豐富,目前交易活躍度和金融化程度較低;二是碳排放和交易的法律體系不完備。目前,我國的碳立法工作相對滯后;三是碳排放和交易數據未統一,碳排放核算標準不明晰。
宋向清也認為,碳排放統計指標體系、核算體系和評價體系等應用規范和標準仍存在較大完善和提升空間。同時,大宗協議交易主導了碳市場交易,而掛牌協議交易較少,交易主體過于集中,市場活躍度明顯不高。
談及如何進一步推進全國碳市場發展時,宋向清建議,引入交易市場競價機制,重塑碳市場價格動態調整功能,促進碳價基本反映碳減排的邊際成本,避免碳市場交易過程中的價格扭曲。同時,建立并強化碳市場統計、核算和評價體系,確保碳排放統計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準確性。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廣東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
“在碳市場配額現貨交易品種的基礎上,建議開發多種碳金融產品,在活躍碳市場交易的同時,提高金融機構參與積極性,從而為碳市場提供更為可靠的金融保障!彼蜗蚯逭f。
吳琦認為,加快碳市場發展,需要加快完善相關的制度規則,推動能耗雙控向碳雙控轉變。隨著碳排放的核算、計量、報告制度的完善,能耗雙控將轉變為碳雙控,進一步推動全國碳市場的發展。在此基礎上,加快納入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航空等行業,并有序擴容機構投資者、個人投資者等合格市場主體,形成多層次市場結構。(包興安)
此文章在中國節能網轉載 廣東革普絲科技節能公司料斗節能發熱器、炮筒節能加熱圈